今日动态
信息公告
金融资讯
政策法规
员工风采
时事动态
党建领航

首页 > 今日洪都 > 金融资讯 > 中国央行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监管实现全覆盖

中国央行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监管实现全覆盖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6-01-06 09:15:34    浏览数:3488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发生重大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12月29日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从而宣告正式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按照央行的新闻稿,MPA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基本实现对金融机构监管全覆盖。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这一监管体系更为市场化,跟进了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的趋势,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有利于稳健型机构更好发展,也有利于防止恶意竞争。
    此外,鲁政委也提及,MPA对央行的管理工作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么细的监管指标如何管理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合并的说法时有提及,如果全覆盖的MPA正式实施,监管体系或也随之推进改革。
    针对业内人士戏称中国央行通过该体系晋升金融监管总监(即提前接管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说法,鲁政委回应,这有点言过其实,MPA目前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
    所谓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别在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防止经济增长(如GDP)受影响;而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控制个体金融机构或行业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前,全球金融监管者均只重视微观监管,直到危机发生,各国才引起重视。美国和欧盟在2009年均宣布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
    中国央行也在2010年宣布要启动宏观审慎监管,2011年就开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另一金融管机构银监会也从2010年开始着手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制定包括动态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和流动性在内的四大新监管工具,搭建中国银行业新的监管框架,实施逆周期监管。
    2008年的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危机,就是全球金融监管者不重视宏观审慎监管引发的恶果。次贷,本来是美国政府及机构(主要是房利美、房地美)给偿付能力较低的购房者发放的贷款,但随着层层证券化,进而演变成危机全球的金融危机。
    按照微观审慎监管的思路,购房者还不起贷款,最多是“两房”坏账增加甚至倒闭,大不了政府注资就行了。但没想到随着危机的蔓延,导致投资次贷的银行及保险公司跟着倒闭。原因就是,全球金融监管者忽视了机构间的相互影响,忽视了国与国之间的风险传递。
    由此,2009年4月2日结束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作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国际组织,该组织将评估不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推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换,监测市场发展及其对监管政策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对国际监管标准制定机构的标准制定工作进行联合战略评估,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跨境金融机构提供监管团指导和支持,支持跨境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以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开发金融体系的早期预警系统。
    2009年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年报,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的原则,以减轻经济体系的亲周期性特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清算银行(BIS)就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以此概括一种关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上世纪80年代,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正式出现在BIS的报告中,但由于微观审慎监管仍然是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焦点,直到本世纪初,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才得到较为清晰的界定。但宏观审慎监管真正得以受到全球金融监管者的重视,则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
    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的白皮书,也希望通过新设立一个包含主要金融监管机构成员在内的金融服务管理理事会来负责美国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继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公布后,欧盟委员会也宣称要成立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来预警宏观风险。
    按照国际上的划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分为宏观审慎监测框架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两个部分。前者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和监测系统风险,后者侧重于研发干预系统风险的政策工具。作为二者的基础,还应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安排,建立监管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
    在监管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侧重在对金融机构的整体行为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影响力的监管上,同时关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而微观审慎监管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个体行为和风险偏好的监管。从具体监管对象上看,宏观审慎监管更关注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如银行和金融集团,目前中国中国四大银行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行为,金融市场整体趋势及其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更关注于具体金融机构的合规与风险暴露情况,避免使投资者和储户等个体遭受不应有的损失等事件。
以下是央行新闻稿全文: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日前,人民银行召开会议,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改进合意贷款管理、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有关工作。
    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
MPA体系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有以下改进:
    一是MPA体系更为全面、系统,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二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资产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必须坚持,这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
    三是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四是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五是MPA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在操作上更多地发挥了金融机构自身和自律机制的自我约束作用。
    六是MPA体系既借鉴国际经验,又考虑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结构调整任务重等现实情况,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关资讯